摘要:当直播“带货”的商业属性被弱化,它之于一个品牌的价值,还在哪里?
不要“羊毛党”要“真爱粉”
从赛车到二次元,从骑行西藏到流量“小鲜肉”……每次,当这些年轻人谈起属于他们的话题,蔡红亮就有点插不上嘴。通常,他会默默走进厨房,做一桌好吃的,在“孩子们”的夸赞声中,找回一点“老人家”的尊严。
不过,没有人比这些年轻人更清楚,幕后的蔡红亮,才是直播业务真正的“灵魂人物”。
正是因为老蔡的宽容,成交量并不是主播们的主要KPI。观看人数、现场互动的质量、“圈粉”的数量,这些和内容相关的指标,老蔡更看重。
蓝天很能理解蔡红亮的用意。以他的经验来看,大幅度的优惠,一定会吸引很多成交量,但冲着“利益点”而来的,多为“羊毛党”,一旦没有优惠,他们也会像潮水一样退去。相反,那些被内容所吸引,愿意天天晚上9点坐在电脑、手机前看直播的,才是有忠诚度的“真爱粉”。

自嗨锅的直播,玩法层出不穷
在蓝天的构想中,未来,自嗨锅的直播应该做成一档类似“奇葩说”的栏目。原本,“自嗨锅”就脱胎于单身文化,旨在用“一人食”的方式告诉人们,一个人也可以很嗨。如今,在直播里,完全可以把这种“自嗨精神”发扬光大,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一话题的探讨中来。
面对90后、00后们天马行空的创意,蔡红亮总是很宽容。“这方面,我不擅长,让年轻人去玩吧!”
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,他和年轻主播之间的想法没有冲突。每次,冲突发生时,老蔡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扼杀,而是讲明利弊。如果主播们执意去做,只要不是原则问题,最后,他一般都会支持。在一次次试错过程中,为年轻人把好关,并在必要的时候,为他们的失误“兜底”,让他们快速成长,这就是蔡红亮给自己的定位。
事实上,在第一次创业中,蔡红亮并没有那么宽容。和大部分创业者一样,他也曾被“卖货”的包袱所绑架,后期才把目光投向了品牌建设。但缺乏基础的品牌建设,老蔡做得很累,而这也成了第一次创业留给他的教训——品牌建设,不是一门容易补上的课,必须从一开始就狠抓。
这样的经验和教训,还有很多。蔡红亮一直把上一次创业称为“大学”,从这所“大学”毕业之后,他觉得自己更成熟,也更从容了。而这,也是这个混杂着70后和90后的直播团队,得以成型的原因。
蓝天坦言,做得开心,想法能实践,又能学到东西,这就是自己愿意留在自嗨锅的原因。当然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老蔡做菜的手艺,“他做的麻辣小龙虾,实在是太好吃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