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凌晨2点,平阴县的玉米地里时不时会一道光束照出来。“这些都是来抓蛐蛐的人。” 老郭说。
天下网商记者 章于亮 文 | 摄
每年7月到9月,整个山东都会因为蟋蟀而热闹起来。
山东的玉米地里,蟋蟀声声,来自五湖四海的蟋蟀爱好者,跃跃欲试。“昨晚抓了几只”“今天卖了多少钱”成为了乡里乡亲的打招呼最常用语,许多外出务工青年请假回家做买卖蟋蟀的经纪人,甚至有的人深夜驱车到周围村庄当“蟋蟀猎人”。
59岁的郭富强就是个经验丰富的“蟋蟀猎人”。
他家住济南,抓蟋蟀已经有三十多年。几乎每年7月中旬,他都会独自去山东农村抓蟋蟀。抓来的蟋蟀有的自己养,也有的拿到徒弟淘宝店里寄卖。他曾经捉到过一只7厘紫皮虫,多年前价格就超出了两千元。
一个夏天,郭富强能抓到上千蟋蟀,赚三五万元。
这是个辛苦活。在抓蟋蟀的日子里,从晚上10点到凌晨4点,郭富强每天要在十几亩的玉米地里呆上6个小时,带着一个探照灯,一个叉子,十五个竹筒,经历二十多次跪地,一夜俯身。7月尾的山东,气温36度,夜里只有星星和蟋蟀的声音,在接下来的两个月的深夜,他都将以这样的姿势待在玉米地里。
《天下网商》的记者跟着郭富强一起下了玉米地,体会了一把“蟋蟀猎人”的深夜。
2019年7月21日,晚上8点,目的地是山东平阴县。
老郭开始准备抓蟋蟀的装备。
因为是凌晨下地去抓蟋蟀,灯是唯一光源。老郭准备了头灯、手电和许多备用的电池以防不时之需。
老郭有一个习惯,就是无论在哪都要喝上壶热茶。所以抓蟋蟀的装备箱里,茶叶和热水壶永远是必备品。除了这些,他还带上了老婆给准备的面包、饼干、方便面。
晚上九点,郭富强上了高速。才开出没多久,老郭就打起哈欠,他打趣道:“年纪大了就是不好,到点就犯困。”
22:30,老郭到达一块玉米地,开始换衣服、带头灯。
七月的北方,玉米已经有一人多高,玉米叶十分锋利,田里蛇虫很多。为了以防被咬被割伤,老郭换上长袖长裤和长雨靴。身上,是一个放满捕虫道具的腰包。
只有在晚上,蟋蟀才会发出叫声,这也是老郭选择晚上来抓蟋蟀的原因。他点上了一根烟,时不时用头灯照向田间。听着田里一阵一阵的虫鸣声,老郭却一言不发。
抓蟋蟀是个细心的活。蟋蟀喜欢躲在玉米根下,光听声音很难辨别。为了不错过一只蟋蟀,老郭会用头灯一片片照过去,用叉子翻玉米根下的土。为了观察蟋蟀洞,老郭会弯腰蹲下无数次。
俯身走了许久,老郭轻声说了句:“这里可能有。”
半夜十二点半,老郭终于抓到第一只蟋蟀。他先用头灯照着蟋蟀,等蟋蟀跳到网上的一瞬间,用手罩住,立马放进了随身准备的竹筒里。
虽说抓蟋蟀需要耗费不少体力,老郭倒是精神十足,一点也不困,为了找到让他满意的蟋蟀,一般一个晚上要走好几公里。七八月的山东,天气闷热,老郭每年在这两个月里都会瘦上六七斤。
凌晨2点,平阴县的玉米地时不时会有一道光束照出来。“这些都是来抓蛐蛐的人。”老郭说,“在田里抓蟋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,如果看见这条道有人了,那就换个地方,不能凑一起抓。”
这一夜,他一共抓了21只蟋蟀。
凌晨四点,老郭开始往车的方向回走,准备返程。
走了二十分钟左右,老郭到车旁放好刚抓来的蟋蟀,拿出了板凳和茶具准备休息。对于老郭来说,忙了一夜后,最享受的时刻莫过于听着虫鸣,再泡一壶茶。
天亮后,老郭回到了宾馆休息。一觉醒来,老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蟋蟀从竹筒换到自己准备好的罐子里。他也会收藏几只自己喜欢的,至于其余的蟋蟀都会交给徒弟,拿到徒弟的淘宝店里去寄卖。
这样辛苦两个月,他能赚四万元左右。对老郭来说,这笔收入足够补贴家用,也能为自己提升些生活质量。“也不是单纯的为了钱,更多的是为了这个爱好。趁还抓得动就多抓点,最好能再抓个十年。”
现在,抓蟋蟀的日子才刚刚开始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老郭会变得越来越忙碌。